从福州的城市景观老照片中,可以观察到福州的封火墙有黑白两种颜色,有别于其他多数地区,福州的传统墙面本就有两种不同的颜色——白灰和乌烟灰。传统民居、庙宇的外墙、马鞍墙常用乌烟灰,偶见白灰、红灰等其它颜色;大型建筑如福州白塔、南门均刷白灰;外国人建造的领事馆、洋楼几乎都是白灰或其它浅色。这说明,在福州传统建筑中是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使用黑色墙面。相较白灰一直沿用在房屋装修中,现代人一般无法理解黑色墙面,而直至福州三坊七巷开始修复,这种传统墙面才逐渐被拾起。
什么是乌烟灰?
在乌烟灰之前首先要了解白灰。传统建筑中的白灰,在沿海地区通常为壳灰(或石灰),即牡蛎壳、蚌壳等各种贝壳高温煅烧而成的白灰,有时在其中加入纸筋、麻等增加韧性。《天工开物》中就详细记载了壳灰的烧制过程和作用:
“
凡海滨石山傍水处,咸浪积压,生出蛎房,闽中曰蚝房。经年久者,长成数丈,阔则数亩,崎岖如石假山形象。蛤之类压入岩中,久则消化作肉团,名曰蛎黄,味极珍美。
凡燔蛎灰者,执椎与凿,濡足取来(药铺所货牡蛎,即此碎块)。叠煤架火燔成,与前石灰共法。粘砌城墙、桥梁,调和桐油造舟,功皆相同。有误以蚬灰(即蛤粉)为蛎灰者,不格物之故也。
《天工开物》中的凿取蛎房
而乌烟灰,又称为锅底灰,是利用柴火灶附着在锅底和烟道中的烟灰,混合白灰经过白醋浸泡发酵而成。过去有专门清理炉灶、烟囱并收集乌烟灰的工人。据《福州双杭志》记载:清朝时,汤房巷建有澡堂,乌烟颜料工人与油漆工人同池沐浴,(互相嫌弃)引发争端而斗殴,造成人命案,澡堂被迫停业。在传统行当消失之后,现代制作的乌烟灰则用毛竹烧制,或使用成品的炭黑。
不管壳灰还是乌烟灰,在福州传统建筑中,均用作墙体面层的粉刷,起到保护、牺牲的作用,亦可反复叠加涂刷。
为何使用乌烟灰?
在介绍福州传统建筑工艺的专著《福州民居营建技术》中提到:“墙面与道路、与房子之间的距离较近,为避免光线反射直刺人眼,在传统的民居中封火墙的外墙及内墙檐口上方的墙面均刷涂以炭黑调石灰而制成的乌烟灰”,可以见得涂抹于墙面上的乌烟灰能“有效地消除光线的反射造成的光污染和热反射对室外行人及邻居的干扰”。
福州乡土作家唐希也在其文章《福州三坊七巷 墙体刷黑有学问》中介绍,“由于南方多雨,采用乌烟灰刷墙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水效果。”
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煤球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烧火燃料,乌烟灰也就成了稀有物。为此,三坊七巷在此之后有部分墙体便开始用白石灰粉刷。
综上可知,使用乌烟灰不仅因为其呈现颜色有控制光线的功能,还因福州地处亚热带多雨多台风,乌烟灰有较好的防水功能,可对民居建筑起保护作用。
福州民居中的乌烟灰
通过上述福州传统民居照片的回溯,可以看出乌烟灰除了实用功能外,也兼具审美性,体现了福州人民传统审美风格,可以见得福州传统建筑中对乌烟灰的使用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随着时间的流逝述说着福州的福文化。
·END·
责任编辑 | 庙小妖风大
校对丨古力波
图文来源丨福州老建筑、网络等
如侵请后台联系我们删除
该文谨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本条内容归福州小鱼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