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维辰
近日,四川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发布通告称,城区禁止私自熏制腊制品,熏制腊肉、腊肠等需送到指定的集中熏制点。
11月22日,两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回应,出台该规定是为了应对大气污染防治,兼顾环保和用火安全,另外,集中熏制要收取加工费或材料费。
不少网友大吃一惊。但其实,不仅四川、重庆、贵州等地都有设置腊肉熏制点的类似规定,且早在2015年,相关话题就掀起过大规模争论。
彼时,四川达州官方认定熏腊肉是污染空气的罪魁祸首,随后重庆禁止烟熏腊肉,当街熏制最高罚款5000元,理由是“通过对近期我市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PM2.5来源解析,生活污染在PM2.5中占比由10%上升为16%,烟熏腊肉、露天焚烧及数千口‘柴火鸡’土灶燃用柴火等高污染燃料是主要污染来源之一”。
私熏腊肉究竟会制造多少PM2.5?环保志愿者连续3天走访重庆主城10多个腊肉熏制点,使用专业仪器检测PM2.5,结果显示,单个腊肉熏制点影响范围基本上不超过50米。
于是有人批评官方“避重就轻”,主张“抓住主要矛盾”,狠抓工业排污、机动车尾气等主要污染源。也有相关环保单位驳斥“抓大放小”逻辑,认为“应该大小一起抓,哪个都不能放过”,力挺两地做法。
历史惊人地相似。今天围绕四川两县禁止私熏腊肉的争论,也大抵如此。支持者有理由,反对者也有理由,矛盾依然在“抓主要矛盾”和“大小一起抓”的治理思路上。
不同的是,除了环保因素,如今又多了一层消防安全考虑。肉油滴下加大火势、风势加大导致火种蔓延等,不当熏制腊肉引发火灾事件时有发生。城区人员密集、空间相对狭窄,消防顾虑不无道理。
对此,有的地方每到岁末年初,就会反复提醒居民熏腊肉的注意事项、强调消防通道要保持畅通,也有的选择了设置集中熏制点。
展开全文
▲巴中腊肉(网友视频截图)
有介绍称,无烟环保熏制与原始烟熏不同的是,可以破解腊肉熏制产生的油烟污染和消防安全隐患问题,还列出了使用无烟环保腊肉熏制机前后的数据对比。若所言非虚,倒也不失为既尊重传统、方便市民,又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熏制安全的办法。
不过,既然选择了“大小一起抓”,就应该管好、管精细些。此次通江县城仅指定的2家腊肉集中熏制点中,一家仅熏制“限于在该公司购买的肉制品”,官方被指打卖肉广告;另一家是新修建的,内部设施仍在完善,还未开始营业。如此行事,有关部门如何赢得居民信任?又怎么指望居民理解配合?
这对其他采取类似政策的地方也是一个警示:一方面要做好群众沟通工作,另一方面,若决定在城区以集中熏制点代替私熏腊肉,就要尽可能做到公开透明,把每个环节做细、做实。
【作者】 杨悦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