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资讯!广告热线(微信)15199128900。13669人已订阅,星期网有您更精彩!
1954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驻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六军大部、二十二兵团和民族军,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75年4月,中央以“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为主要理由,决定撤销兵团。1981年底,中央又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兵团被撤销的原因一般认为是“文革”的干扰破坏,这是毫无疑义的。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区别不在于其普遍性,而在于其特殊性。兵团被撤销的原因错综复杂。
生产建设兵团建制撤销的背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建立的第一个生产建设兵团,它的成立对于保卫边疆,巩固国防,建设新疆,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起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966年至1970年,为了实现"三支两军",加强战备,同时安置红卫兵和城市待业青年,又陆续组建黑龙江、兰州(包括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广东、内蒙古、云南、江苏、江西、安徽、福建、浙江、山东、湖北12个生产建设兵团,和西藏、江西、广西3个农建师。
生产建设兵团建制撤销的原因
在"文革"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后来成立的十五个生产建设部队,虽然在垦荒、抵制苏联霸权威胁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弊端也显现出来:
第一,这些组织属于军事建制,不受地方约束,却参与地方武斗,成为所在地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第二,生产建设兵团的政治运动过多,加上管理体制弊端,经营状况多数严重亏损。比如,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57%的需要靠国家供应,自给率连一半都达不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8年盈利1347万元,1969年亏损1.34亿元,1973年亏损达到1.97亿元。
第三,兵团干部殴打凌辱知青,甚至强奸女知青事件屡屡发生。知青上访、向领导直接写信反映问题,引起领导同志的不满。
第四,由于兵团管理经营不善,知青待遇差,知青逃跑或寻求各种途径返城的越来越多。比如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到1975年有五分之一多战士离开,严重的如农一师、农六师减员三分之一以上,建制已经严重不全。
在极“左”路线影响下,兵团的经营也越来越差。1974年与1966年相比,总人口增加了77万人,职工增加12万人,但耕地面积减少3.48万公顷,粮食总产减少19.52万吨,1974年吃国家回销粮1695万公斤。1966年经营盈利1.13亿元,1974年经营亏损1.96亿元,国家拨入亏损补贴5.86亿元。兵团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1975年1月3日,自治区党委、新疆军区党委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关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改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请示报告》。3月25日,以中发『1975』11号文件,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
胡耀邦支持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980年前后,新疆的局势骤然紧张起来:由于中越边境战争,导致越南盟友苏联在中苏边境增兵,新疆地区面临的战争危险大大增加;在别有用心的人的挑唆下,加上工作中的问题,喀什、阿克苏等地接连发生冲突事件,冲击国家机关;在新疆的内地知青,也因对国家政策不满,发生大规模聚集抗议事件;农垦系统因管理不善,生产业绩继续下滑。
针对这些问题,胡耀邦1980年9月23日、12月26日两次主持中央召开的新疆工作座谈会,讨论新疆工作问题。会议决定派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常委的王震同志到新疆,代表中央慰问新疆各族干部、各族群众和解放军指战员,调研新疆实际情况。
王震同志在第二次新疆之行后,于1981年1月30日,正式向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建议:"应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行农工商联合企业,归中央农垦部和自治区双重领导。"邓小平经过慎重考虑,于1981年7月1日批示:"请王震同志牵头,约集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对恢复生产兵团的必要性,作一系统的报告,并为中央拟一决议,以凭决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终被恢复
1981年9月22日,国家农委党组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向中央递交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报告》,《报告》从巩固边防、发展经济和加强民族团结角度肯定了恢复兵团的意义。
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胡耀邦,同意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月19日下午,胡耀邦主持中央书记处同志同新疆区党委和乌鲁木齐军区领导讨论了新疆工作问题,并宣布了中央关于调王恩茂任新疆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决定。胡耀邦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说:"新疆地处反霸斗争的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自治区各级党委务必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迎接新任务。对工作中所遇到的每个重要问题,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深思熟虑,妥善处理。全区各民族干部,要进一步发扬亲密团结,共同战斗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汉族干部,要牢固地树立长期在新疆工作,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思想。"
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兵团如今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利用其国家计划单列的特殊地位,积极参与全国市场的竞争。为了方便与外界的交流,它还经常使用一个企业化的名称——“中国新建集团”。
到目前为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属各类公司和企业将近8000家,涉及的总资产和净资产规模分别达到900亿元和500亿元人民币。
如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有ll家上市公司。兵团自身拥有完整的教育体系,覆盖了高等教育、中学、小学、幼儿园及成人教育等各个领域。现有两所综合性高等学府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分别位于北疆的石河子市和南疆的阿拉尔市,均以农科专业见长。此外,兵团还有近200个覆盖不同学科的科研院所。兵团拥有自己的机关报《兵团日报》。兵团和各师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各团则普遍建立了广播电视转播台,覆盖率目前已达90%以上。
半个世纪以来,这支不列入军队编制、不穿军装、不拿军饷的戍边队伍,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驻守在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周围,改造着自然,守卫着边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开发史上的奇迹,为共和国母亲奉献上一片赤子的忠诚。
新疆现有兵团级驻地一览
农一师,师部驻阿克苏市。
1团,团部驻阿克苏市金银川镇。
2团,团部驻阿克苏市新井子镇。
3团,团部驻阿瓦提县哈拉库勒镇。
4团,团部驻乌什县包孜镇。
5团,团部驻温宿县沙河镇。
6团,团部驻温宿县荒地镇。
7团,团部驻阿拉尔市玛滩镇。
8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塔门镇。
9团,团部驻阿拉尔市。
10团,团部驻阿拉尔市科克库勒镇。
11团,团部驻阿拉尔市花桥镇。
12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南口镇。
13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幸福城。
14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夏合勒克镇。
15团,团部驻阿拉尔市红桥镇。
16团,团部驻阿拉尔市新开岭镇。
托海牧场:场部驻阿拉尔市。
农二师,师部驻库尔勒市。
21团,团部驻和静县。
22团,团部驻和静县。
23团,团部驻和静县。
24团,团部驻和硕县。
25团,团部驻博湖县。
26团,团部驻和硕县。
27团,团部驻焉耆回族自治县四十里城子镇。
28团,团部驻库尔勒市上户镇。
29团,团部驻库尔勒市吾瓦镇。维吾尔语“兔子不呆的地方”,形容荒凉。
30团,团部驻库尔勒市双丰镇。
31团,团部驻尉犁县英库勒镇。维吾尔语“新的水塘”。
32团,团部驻尉犁县乌鲁克镇。维吾尔语“干燥”。
33团,团部驻尉犁县。
34团,团部驻尉犁县铁干里克镇。维吾尔语“生长骆驼刺的地方”。
35团,团部驻尉犁县铁干里克镇。
36团,团部驻若羌县米兰镇。
223团,团部驻和静县。
农三师,师部驻喀什市。
41团,团部驻疏勒县。
42团,团部驻岳普湖县莫乃勒镇。
43团,团部驻麦盖提县。
44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小海子。
45团,团部驻麦盖提县。
46团,团部驻麦盖提县。
48团,团部驻巴楚县。
49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
50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
51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
52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齐干却勒镇。
53团,团部驻图木舒克市皮恰克松地镇。
54团,团部驻巴楚县。
伽师总场,场部驻伽师县阿其克镇。
托云牧场,场部驻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托云乡。
叶城牧场,场部驻叶城县萨依也尔。
叶城二牧场,场部驻叶城县。
莎车农场,场部驻莎车县阿其克。
红旗农场,场部驻阿图什市七盘水磨。
东风农场,场部驻英吉沙县。
工程团,团部驻巴楚县喀拉拜勒镇。.
农四师,师部驻伊宁市。
61团,团部驻霍城县阿力麻里镇。阿力麻里,突厥语“苹果”。
62团,团部驻霍城县老霍城镇。老霍城镇,原名拱宸城,原名和尔郭斯,因临霍尔果斯河而得名。“和尔郭斯”、“霍尔果斯”为同名异译,均为准噶尔语“畜牧地”之意。
63团,团部驻霍城县塔克尔穆克尔镇。塔克尔穆克尔为哈萨克语“不毛之地”。
64团,团部驻霍城县可克达拉镇。可克达拉,蒙古语,“绿色的原野”。
65团,团部驻霍城县三宫乡南梁三宫。此地因紧靠霍城县清水河镇,故在建农场初起名清水河农场。
66团,团部驻霍城县界梁子镇。界梁子,汉语,因此地有低矮的天山余谷,为分界岭,故有此称。
67团,团部驻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裴新哈莎镇。裴新哈莎,锡伯语,“密布的木围栏”。
68团,团部驻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佛尕善镇。佛尕善,锡伯语,“老村”。
69团,团部驻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哈海镇。哈海,锡伯语,“好汉”。
70团,团部驻伊宁县谊群镇。谊群,因与伊宁县愉群翁回族乡毗邻,以“愉群翁”的谐音取名“谊群”。
71团,团部驻新源县阿合齐镇。阿合齐,哈萨克语,“白色的芨芨草滩”。
72团,团部驻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肖尔布拉克。哈萨克语,“盐碱滩,盐碱泉”。
73团,团部驻巩留县阔尔吉勒尕镇。阔尔吉勒尕,哈萨克语,“荒凉的沟壑”。
74团,团部驻昭苏坡马镇。坡马,蒙古语,“边境要塞”。
75团,团部驻昭苏县和吐浩尔镇。和吐浩尔,蒙古语,“低洼”。
76团,团部驻昭苏县吐尔根布拉克镇。吐尔根布拉克,突厥语,“依水居住的人家”。
77团,团部驻昭苏县阔克托别镇。阔克托别,哈萨克语,“绿色的山包”。
78团,团部驻特克斯县阿热勒镇。阿热勒,哈萨克语,“半岛”。
79团,团部驻尼勒克县则库镇。则库:蒙古语,“温暖”。
拜什墩农场,场部驻伊宁县。拜什墩,哈萨克语,“五个土墩”。
农五师,师部驻博乐市。
81团,团部驻博乐市。
82团,团部驻精河县黑树窝子。
83团,团部驻精河县沙山子镇。
84团,团部驻博乐市。
85团,团部驻博乐市布恩混图。
86团,团部驻博乐市。
87团,团部驻温泉县。
88团,团部驻温泉县博格达尔镇。
89团,团部驻博乐市塔斯尔海镇。
90团,团部驻博乐市。
91团,团部驻精河县托托乡。
农六师,师部驻五家渠市。
101团,团部驻五家渠市。
102团,团部驻五家渠市梧桐镇
103团,团部驻五家渠市蔡家湖镇。清光绪年间,有3户蔡姓人家在此居住,原是一片苇湖洼地,取名蔡家湖。
105团,团部驻昌吉市枣园镇。昔日荒草茫茫,野生沙枣遍地,俗称沙枣园。
106团,团部驻呼图壁县马桥镇。清同治年间,逃难的汉民在徐学功等人率领下,在此跨河筑城自卫,河上架吊桥,可容一人一骑通行,故名马桥。
107团,团部驻吉木萨尔县三台镇。清朝在此设立有第三个台站。
108团,团部驻奇台县湖沿镇。地处草湖边沿得名。
109团,团部驻奇台县骆驼井镇。新疆解放前常有商人骆驼队经过,在此凿井一眼,得名骆驼井子。
110团,团部驻奇台县三十里大墩镇。该地有一大土墩,相传为古代烽火台遗址,清光绪年间,始称三十里大墩。
111团,团部驻呼图壁县头道湾镇。因地处呼图壁河拐弯处,取名头道湾。
芳草湖农场,场部驻呼图壁县芳草湖镇。清乾隆与嘉庆年间,甘肃镇番县(现民勤县)移民在此垦殖建村,得名镇番户。1952年改名正繁户,1996年更名芳草湖镇。
老生地镇(一分场场部):此地原为古荒地,当地人把未开垦的荒地称生地,以后又开垦种植,故称老生地。
白蒿滩镇(二分场场部):过去遍地长满白蒿,生长茂盛,故名白蒿滩。
大东沟镇(三分场场部):清光绪四年从马桥城和芨芨梁等地迁入几户人家在此垦殖,引芨芨梁渠水浇地,在村东开两条渠,大渠称大东沟,小渠称小东沟。
沙梁子镇(四分场场部):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多沙包得名。
官地镇(五分场场部):1958年前,此地的土地为附近农民公用,可以自由耕种或放牧牲畜,当地农民称官地。
东河坝镇(六分场场部):清朝末年,当地农民引水灌田,在呼图壁东河岸开一条渠并筑一坝,称东河坝。
新湖农场,场部驻玛纳斯县新湖镇。
六运湖农场,场部驻阜康市六运湖镇。因地处六运的下湖地区得名。
土墩子农场,场部驻阜康市土墩子镇。镇东有一唐代烽火台遗址,梯形土堆至今犹存,故名。
红旗农场,场部驻吉木萨尔县四厂湖镇。据《新疆志稿》记载,清光绪十四年,屯田军在此设军马厂,按马厂序号排列第四,又因水草茂盛,俗称“天生圈”,故名“四厂湖”。
军户农场,场部驻昌吉市二畦镇。据清代《新图志?沟渠志》记载,称二畦渠,镇沿具名。
共青团农场,场部驻昌吉市芨芨槽镇。多冲沟、洼地,因芨芨草生长茂盛而得名。清光绪、宣统年间绘制的昌吉版图,均标芨芨槽地名。
奇台农场,场部驻奇台县四十里腰站镇。清代称四十里铺,光绪十五年(1889),奇台县治由靖宁城(今老奇台镇)迁驻古城(今奇台镇),地处二城之间,向背各40里,故称四十里腰站。
北塔山牧场,场部驻奇台县库甫镇。库甫系蒙古语,意为木柄。
农七师,师部驻奎屯市。
123团,团部驻乌苏市车排子镇。
124团,团部驻乌苏市高泉镇。
125团,团部驻乌苏市柳沟镇。
126团,团部驻乌苏市科克兰木镇。
127团,团部驻乌苏市苏兴滩镇。
128团,团部驻乌苏市前山镇。
129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五五新镇。
130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共青城镇。
131团,团部驻奎屯市。
137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
农八师,师部驻石河子市。
121团,团部驻沙湾县炮台镇。
122团,团部驻沙湾县东野镇。
132团,团部驻沙湾县红光镇。
133团,团部驻沙湾县桃花镇。
134团,团部驻沙湾县下野地镇。
135团,团部驻沙湾县沙门子镇。
136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小拐镇。
141团,团部驻沙湾县北野镇。
142团,团部驻沙湾县新安镇。
143团,团部:驻沙湾县花园镇(新疆华侨农场)。
144团,团部:驻沙湾县钟家庄镇。
145、146团,团部驻石河子市北泉镇(石河子总场)。
147团,团部驻玛纳斯县十户滩镇。
148团,团部驻玛纳斯县西营镇。
149团,团部驻玛纳斯县东阜城镇。
150团,团部驻玛纳斯县西固城镇。
151团,团部沙湾县紫泥泉镇。
152团,团部驻石河子市。
农九师,师部驻塔城地区额敏县。
161团,团部驻裕民县。
162团,团部驻塔城市叶尔盖提镇。
163团,团部驻塔城市。
164团,团部驻塔城市。
165团,团部驻额敏县。
166团,团部驻额敏县。
167团,团部驻额敏县。
168团,团部驻额敏县。
169团,团部驻额敏县。
170团,团部驻额敏县。
团结农场,场部驻额敏县木丰镇。
农十师,师部驻北屯市。
181团,团部驻阿勒泰市巴里巴盖镇。
182团,团部驻福海县喀拉玛盖乡。
183团,团部驻福海县双渠镇。
184团,团部驻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夏孜盖乡。
185团,团部驻哈巴河县克孜勒乌英克镇。
186团,团部驻吉木乃县吉木乃镇。
187团,团部驻福海县。
188团,团部驻福海县。
189团,团部驻北屯市。
190团,团部驻福海县。
191团,团部驻。
青河农场,场部驻福海县。
.
工业建设师,师部驻乌鲁木齐市河滩北路。
工1团:团部驻石河子市。
工2团,团部驻乌鲁木齐市。
工3团,团部驻库尔勒市。
工4团,团部驻乌鲁木齐市。
工5团,团部驻石河子市。
工6团,团部驻石河子市。
工7团,团部驻乌鲁木齐市。
工8团,团部驻奎屯市。
.
.
农十二师师部:驻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
104团,团部驻乌鲁木齐市西山路139号。
西山农牧场,场部驻乌鲁木齐市南郊省道101线15公里处。
五一农场,场部驻乌鲁木齐市西郊乌昌公路北5公里处。
三坪农场,场部驻乌鲁木齐市西郊乌昌公路南8公里处。
头屯河农场,场部驻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
养禽场,场部驻乌鲁木齐市北京北路。
221团场,场部驻吐鲁番市交河古城东5公里处。
农十三师:师部驻哈密市。
黄田农场,场部驻哈密市黄田镇。黄田,汉语,因区域内土地广阔,有大面积田野,因景得名。
火箭农场,场部驻哈密市尖尖墩镇。尖尖墩,汉语,有唐代烽火台旧址建于高隘处,呈梯状,远看似尖土墩,多年巍然屹立。
红山农场,场部驻巴里坤县红山。红山,汉语,因此地灌溉渠水发源于红山口,山色呈暗红色,故名。
柳树泉农场,场部驻哈密市柳树泉。柳树泉,汉语,曾有一眼很大的泉水,形成涝坝,四周有多棵2人合抱的大柳树,故名。
淖毛湖农场,场部驻伊吾县淖毛湖乡。淖毛湖,蒙古语“诺木托罗盖”的简称,意思为“弯弓山”,地下水位高,多沼泽,习惯称诺木湖。
红星一场,场部驻哈密市二道湖。汉语,有一大一小自然沟蓄水流动形成两片大的盐碱沼泽地,远看似湖泊。
红星二场,场部驻哈密市火石泉。火石泉,维吾尔语,“双刺玫泉”之意,区域内有大片泉水和芦苇、白刺等植物。
红星三场,场部驻哈密市龙泉镇。汉语,古时曾有两条干沟从现农场中部穿过,称为“龙王沟”,下游有龙王庙。
红星四场,场部驻哈密市红延镇。汉语,因距兰新铁路线上的红旗车站较近而得名。
红星一牧场,场部驻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城。
红星二牧场,场部驻哈密市骆驼圈子。汉语,骆驼圈子在星星峡附近,古丝绸之路驿站,来往驼队多,有多处骆驼棚圈而得名。
农十四师:师部驻和田市。
47团,团部驻墨玉县喀尔赛乡。
224团,团部驻皮山皮亚勒玛乡。
皮山农场,场部驻皮山县昆其买里。
一牧场,场部驻策勒县努尔乡。
兵团直属团场:
222团,团部驻阜康市北亭镇(并入新疆新天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师团所在地地名解:
一、石河子(市)(兵团农八师所在地):汉语。在玛纳斯河的西岸,河中多石子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的新城。辖属5个街道办事处:东城、红山、向阳、老街、新城。
北泉(镇):汉语。
石河子(乡):汉语。
二、五家渠(市)(兵团农六师所在地):汉语,因解放军开垦荒地前,这里有五户人家围住一条渠而得名。
三、北屯(市)(兵团农十师所在地):汉语,解放军屯垦的最北之地。
四、阿拉尔(市)(兵团农一师):蒙古语,一种草的名字,另一说为维吾尔语,意为“河洲”、“绿色的岛屿”。
托喀依(乡):维吾尔语,“小土丘”,位于塔里木河北岸。
五、图木舒克(市)(兵团农三师):原名“吐木休克”,古波斯语,不详。现代维吾尔语,“鸟的嘴”,“突出的一角”。
来源:综合闵远博客、灵犀一指博客、网络
相关阅读
?
失落在新疆三坪农场的"安南国"
?
她是朝鲜金家王牌女特工,制造空难杀害115个人,结局却是这样……
?
您不知道的历史:王洛宾曾是马家军上校
?
乌市大银行里的列宁铜像是八钢修复的哦
?
三十多年前,新疆人这样过冬……
?
八钢65周年之际,致敬奉献青春的一代援疆知青
?
父亲的情怀
?
八钢的“上海知青“
?
疯狂的芒果:文革时八钢曾制作过钢铁芒果!
?
八钢曾有个天山合唱团
?
60年时光机:八钢的第一代劳模,晏章华
?
走在八一路上的那些日子
?
家在八钢
?
追忆新疆抗战史:头屯河畔组装飞机忙
?
美丽的八钢 我的家
回复以下关键词,给您曾经错过或忘却的精彩
分类信息/乌鲁木齐/八钢/星期网/便民电话/手机选号/南山/落霞山庄/高铁/原创/招聘/新闻